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09年党课学习材料

09年党课学习材料

2009年05月15日 09:36:00 来源:转载改编 访问量:730

 

 

同心县实验小学党支部2009年度党建工作活动安排表

 

     

主持人

2009.1.8

1、学习贯彻局党委有关文件会议精神

2、总结上年度支部工作,通过本年度党支部工作计划

支部书记

2009.1.8

--2009.1.16

1、组织全体党员冬训。

2、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问题的内容。

3、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

4、学习区、市、县“两会”精神。

支部书记

2009.1.17

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

 

2009.2.26

召开支部会议

支部书记

2009.3.9

党课:改革开放30年党员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与主要启示

党课辅导员

2009.3.23

开展党员义务植树活动

组织委员

2009.4. 6

召开党小组会议,支部委员介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情况

支部书记

2009.4.27

党课: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党课辅导员

2009.5.11

党建理论学习

宣传委员

2009.5.25

召开支部会议

支部书记

2009.6. 8

党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

党课辅导员

2009.6. 29

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

支部书记

2009.7.13

支部党建工作自查

支部书记

2009.7.27

党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课辅导员

2009.8.10

党建理论学习

宣传委员

2009.8.28

召开支部会议

支部书记

2009.9.8

组织党员义务劳动

支部书记

2009.9.25

党建理论学习

宣传委员

2009.10.5

学习领会建国60周年中央领导重要讲话精神

支部书记

2009.10.23

召开支部会议

支部书记

2009.11.9

党课:建国60周年中央领导重要讲话

党课辅导员

2009.11.27

党建理论学习

宣传委员

2009.12.11

民主评议党员会

支部书记

2009.12.28

支部党建工作总结

支部书记

 

党课   时间:2009.3.9

       30 

党员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与主要启示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巨大进步的30年。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作为党的建设基础工程的党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历程和突出成就

    30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紧紧抓住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一永恒主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夯实了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针对党的建设在十年动乱中受到严重破坏的状况和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我们党鲜明地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围绕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党员队伍建设从此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之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21世纪。在这个进程中,党明确提出,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党员队伍质量重于数量,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提高党的战斗力的关键,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中国社会前进的要求对党员标准充实新的内容,使党员始终成为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先锋战士。同时,我们党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党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党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增强党员意识作为执政党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抓,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始终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30年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07年,党员总数达到7400多万名,比1978年增长了101%。党员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党员的分布更加合理,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履行岗位职责、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

    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丰硕实践成果。30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造就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干部队伍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拥有了充裕、合格的后备人才,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组织部先后表彰优秀共产党员740名。十六大以来,受到县级以上党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950多万名。我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先进模范人物,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孔繁森、牛玉儒、史来贺、吴仁宝、许振超、宋鱼水等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赢得了群众的赞誉,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

    党员队伍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我们党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员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方法和长效机制。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党章有关党员的内容都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充实和完善。30年来,中央颁布了30多个相关条例和制度规定,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制定了200多个意见办法,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建立完善了制度措施,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和相互衔接、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为扎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员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理论创新。30年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明确提出了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思想,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永恒主题,把增强党员意识作为执政党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抓;明确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思想,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明确提出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坚持党的性质,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明确提出了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思想,把适当的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为全面推进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

    实现党的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组织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申“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强调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整顿党的组织,恢复和健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制度、党委制、党的组织生活和“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到1982年底,共为47万多名党员恢复党籍,为12万多名党员撤销原来给予的错误处分。党的十二大提出全面整党的任务,从198310月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进行全面整顿。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作为基层党组织主要的经常工作来做”,党员队伍建设走上了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推进的新路子。

    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十二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对党员提出了严格要求,确立了新时期党员标准。这一标准在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前提下,随着时代发展和党面临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1988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指导方针。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就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提出意见。坚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高知识群体和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妇女、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30年来,共发展党员5500多万名,占党员总数的74.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党员达2390多万名,占总数的32.3%35岁及以下的党员、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分别占到党员总数的23.3%20.4%6.5%。把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发展党员的经常性工作之中,截至2007年底,非公有经济单位中的党员达330多万名,新的社会阶层中有党员88万多名。

    适时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先后在全党开展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每一次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党员队伍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十六大后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年2月开始在23个单位进行试点,从今年9月起在全党分批开展。

    与时俱进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30年来,我们党不断丰富和拓展党员教育内容。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员教育的中心内容,先后在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党员教育内容,形成了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教育的完备体系。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增强了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创新党员管理方式。30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各级党组织根据党员队伍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建立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实现了由单一的管理向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的转变,由管住向管好、管活的转变,由静态、封闭管理向动态、开放管理的转变。截至2007年底,全国流动党员达200多万名。面对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的新情况,不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我们党在坚持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同时,加强了对党员的服务,注重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条件和党员活动条件,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3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修订、颁布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坚持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党务信息发布等制度,逐步推行党务公开;积极探索实行党员议事会、党员旁听党委会(支委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颁布《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试行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探索实行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员民主评议、公开评价党员干部等制度。这些重要举措,保障了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激发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启示

    必须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党员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既赋予了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新的历史使命,又为其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紧密联系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努力把党员队伍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员队伍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员队伍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党员队伍建设才有强大动力,才能大有作为。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全党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党员队伍建设才有可靠的思想保证。

    必须增强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党员意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培育和激发党员的党员意识的关键。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更好地激发出来,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必须坚持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于一体,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对党员既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又真切关心和服务,这是在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管理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教育管理监督,才能把广大党员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断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必须统筹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着力锻造合格的党员队伍,健全严密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同时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使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改革创新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宝。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牢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紧紧抓住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这个永恒主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不断研究党员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才能使党员队伍建设始终符合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始终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待,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党课    时间:2009.4.27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2009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把认真落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党代会精神,切实抓好新一年各项工作,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和人民满意度检验党员干部作风与效能建设的真正成效。要围绕“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搞好服务,全力推动和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健康发展。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坚持学习调研、坚持服务人民、坚持加强规范化建设。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牢固树立务实开拓的工作作风,勤于思考、致力创新,积极主动、雷厉风行,认真、严谨、务实、规范做好各项工作,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项任务,为太湖新城的推进作出新贡献。而这一切都是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为基础的,那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如何来认真做到这一点呢?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密切联系党群关系

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先进性靠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来保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体会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1.要牢固树立为民掌好权的思想。党员干部特别是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行使权力;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大小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是密切相联的,这个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作为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资本,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权益的现象作斗争。这是做人、为官的起码要求,也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起码要求。党员干部要忠心耿耿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秉公行事,自觉地做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经受住名、利、权、位的考验,面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不沾不染,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色。

2.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得民心者得天下”。政权的得与失全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否。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发展等各项事业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和实践。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脱离了群众,继而形成了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对立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党要紧紧的依靠群众,才能永远保持其先进性。我们党政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干部群众所想,急干部群众所急,办干部群众所需;端正对干部群众的态度,增进对干部群众的感情;涉及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坚持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虚心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3.要狠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歪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影响党的作风、破坏干群关系,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当前我们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作风,要从加强教育、提高觉悟入手,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我们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及解决问题,充分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要养成洁身自好和谨言慎行的生活作风。 领导干部要自觉置身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置于法制的约束之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往往被虎视眈眈的犯罪分子作为拉拢腐蚀干部的突破口,走私大王赖昌星就说过“就怕领导没爱好”的话;梁耀华走私集团腐蚀拉拢干部的手法是投其所好,送其所需,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欺骗性,梁耀华在对一个人实施拉拢时往往并不从给钱开始,而是从所谓朋友感情和义气入手逐步将人拉入圈套的。很多沉痛的教训表明,腐化堕落往往是从八小时外的毫无节制的吃喝应酬、沉湎于灯红酒绿之中不能自拔而开始的。我们通过健全、完善和强化权力制约机制,使每个领导干部树立监督意识,明确人人都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防范出现“个人逃避监督”的现象。领导干部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管好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看;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防腐拒变的典范

二、提高执政能力,对于我们来讲,根本的是要提高执行力,保证上级各项决策全面、有效地落实,推动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要把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力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突破口,狠抓各项决策的落实,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健全决策机制,提高执政水平。正确决策是正确执行的基础,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领导班子执行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决策能力的强弱。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提高决策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树立科学决策观念,建立健全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级、各部门决定重大事项规则,对决策内容、程序、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使班子决策有制度遵循。要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我们要坚持对重大事项实行党政联席会集体决策,充分发挥每位领导成员的聪明才智。会议决策前,让班子成员充分准备、酝酿沟通、形成共识,从而提高了决策效率。要不断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我们要在决策前充分调查研究、广泛论证咨询,,遇到重大决策,借助外脑、外智完善决策,使我们的各项决策既符合上级精神,又切合本地实际,既体现时代性、又富于创造性。

2、健全责任机制,提高执行意识。我们强调,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而一旦形成决议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打任何折扣。执行中注重明确任务、分清责任,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方面要合理划分工作层次,通过工作层次的划分,理清工作层次,抓住了重点,明确了责任,使方方面面在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能够更好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保证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再者要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关系全局的工业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进程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明确完成时限,逐一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赋予相应权力,实行重心下移,及时发现并解决有关问题。三是要全面落实全员责任制。把每一项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落实到每位责任人,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行责任“无缝覆盖”,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

3、健全督导机制,提高执行效率。督促检查是保证决策执行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强化3项措施,充分发挥督查工作在决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大提高执行效率。一是要使领导带头督查。提高执行力,领导是关键。领导者既是决策的主体,又是决策执行的直接责任者和推动者。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带头承担责任,带头勇挑重担,带头真抓实干,切实把工作抓到位、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要是建立定期督查调度。要召开好例会,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同时要求主要责任人要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重点工作目标的进展和落实情况。已经办完的报结果,正在办理的报进度,没有完成的找原因,出了问题的追责任。通过建立调度和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指导,促进工作落实。三是要现场观摩评比抓督查促执行。对街道确定的重点工作,要定期观摩,现场检阅工作成果,并将观摩评比结果与目标考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观摩评比和竞赛活动,能够比位次,找差距,争先进,营造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良好氛围。

4、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严肃执行纪律。抓好决策执行是项系统工程,是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必须制定完善各项执行制度,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我们要是建立激励机制,用精神和物质的各种手段激发各级干部的动机,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他们的奋斗目标,把他们的潜能变成显能,进一步变成领导工作的效能。我们要是建立压力机制,单纯强调干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不够的,而压力之下的创造力则是无限的。对完成计划的进行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和工作效率低下的也要从严追究其责任。我们要建立奖惩机制,坚持以奖劝善,以罚惩恶,旗帜鲜明地关心、支持和重用那些讲真话、干实事、敢抓敢管、干事创业的好干部。对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者,要追究相关责任,要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9年是教育强县推进之年,我们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进一步强化作风与效能建设,确保各项决策的执行力度,从而保证09年工作的全面完成。

 

 

党建理论学习       时间: 2009.5.11

学习胡总书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党课  时间:2009.6. 8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党的基层组织来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执行力,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保证。

一、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其核心就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及决策,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执行力,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具体和实际的工作之中。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及决策要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的实际效果。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和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特别是之所以能够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一方面是我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从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作出科学决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执行力,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及决策上,始终保持执行的坚定性,坚持执行的纪律性,富于执行的创造性,注重执行的实效性,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及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强,贯彻落实党的线路、方针、政策、战略及决策就坚定有力,成效明显,就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反之,就会影响甚至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长期的,又是具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同时,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是对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新考验。基层党组织必须以强有力的执行力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执行力。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检验,又对基层党组织提高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不断提高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基层党组织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位的就是要提高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强,执行力就强。要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立足发展实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科学决策,理清发展思路,引导和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发展实践,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要不断提高促进发展的能力,既要善于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借势、借力加快发展;又要善于破解发展难题,冷静分析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实现发展新突破。要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整改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断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基层党组织提高执行力的源头活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重视民意,关注民生,以服务群众、为民谋利的实际行动和效果凝集群众的力量。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无论是作出工作决策,采取工作措施,还是强化工作推进,都要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再小也要用心去做,再难也要用力去解决,实实在在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坚决杜绝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不正之风,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要树立全面的观点,注重整体发展,克服过去那种只重经济发展、“一俊掩百丑”的片面做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机关、和谐企业、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树立协调的观点,注重健康发展,克服过去那种只求发展规模和速度、不计发展成本和代价的粗放做法,转变发展方式,把质量和效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树立可持续的观点,注重持久发展,克服过去那种杀鸡取卵式、竭泽而渔式的只顾当前“发展”、自绝发展后路的做法,既满足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又始终保持发展后劲,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长远发展。

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不断提高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对于党的基层组织来说,就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善于从全局上、整体上把握各个局部、各个方面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统筹规划,形成整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合力。要找准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辩证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公平正义,凝聚各方力量。既要学会“十指弹钢琴”,又要善于抓住牵动本社区、本部门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准确理解把握。有好的理解力,才有好的执行力;理解正确,才能确保执行不走样。要把学习摆在首位,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是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端正学风,系统、全面、认真地学习,真正懂得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要突出实践。实践力是执行力的本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课题。一方面,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方法体现在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体现在基层的全部工作之中,加大落实力度,自觉克服和纠正偏离甚至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和行为。另一方面,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用以指导实践,又善于总结实践,注重创造性,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再一方面,坚持以又好又快发展的标准评价落实措施,衡量落实力度,检验落实效果,确保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融入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之中,不断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核心,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组织者、忠实执行者,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带头实践者。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机制建设,形成科学发展的机制,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执行制度,强化执行责任,严肃执行纪律,确保执行效果。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检验发展,做到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

3、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科学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便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群众,在全社会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和普及,使科学发展观在群众中入脑入心。宣传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反映群众身边生动鲜活的事实,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群众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事关自身的切身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在思想上形成认同和共识,在行动上成为自觉,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群众基础。

 

 

党课  时间:2009.7.2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其中最主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指导下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首先要解决好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并结出硕果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呼唤党的思想路线有新的发展,并对当代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2004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提出“四求”、“四务”的根本要求,深化了我们对求真务实要求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求“四真”、务“四实”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

  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求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侧重认识世界,着力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体现科学精神。“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侧重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体现实践品格。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只有务实,才能达到求真的目的。求真务实,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可以说,“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继“与时俱进”之后的又一个新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坚持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求真务实的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历史任务、运行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以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的思想和作风保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求真务实为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今后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是永恒而又常新的真理。

    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指导思想重要的哲学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历史辩证法,强调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要重视政治、文化、思想及自然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显示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巨大的理论贡献。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这里所说的“本”,不是事物的本体,而是发展的中心和目标,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还要进行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拓宽了发展内涵,使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是唯物史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终理想,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体现了这一科学理论鲜明的理论立场。理论立场决定一个政党的归属和命运。如果一个政党的理论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那么,这个政党就能够赢民心,为人民所拥护。反之,就会失去民心,为人民所抛弃。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将以人为本渗透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坚持以人为本,就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重要的治党治国理念;不是一般的人文关怀,而是事关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原则性问题,使党的发展理念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必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出光辉灿烂的前景。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民心,它必将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物质力量。

   科学提炼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实现飞跃的,是人类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大体说来,国外关于发展观的理论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并逐渐形成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共识,强调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上,也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如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坚持科教兴国,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反哺农业,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城市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等等。这些理论和实际经验,体现了发展的共性,为我们形成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借鉴,启发、丰富了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在追踪世界发展理论前沿的过程中,注重吸取国际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和实践经验,借鉴其体现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成果的积极因素,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思想创造,使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中国语境下得以提炼与升华。

  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就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由于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注重发展的综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主流,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因此对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的主要倾向,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因而它既能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也能解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的历史潮流,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新思路,而且开辟了一条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道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智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发展经济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们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关系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思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二种关系的思想等,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上依然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指导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并不能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需要不断地加以充实、丰富、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的教训。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发展问题上走过不少弯路,有过许多不科学之处,受到过客观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过艰苦探索,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党积累了不少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编织“安全网”;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发展观,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党的十六大在深入总结这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方向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化,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总的说来,就是发展目的更鲜明: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发展思路更清晰: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方略更完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建设和谐世界;发展要求更具时代性: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回答了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理论。马克思曾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切都要靠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我们必须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一个理论或政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尺。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依靠力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努力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发展成果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系统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目标和保障,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强调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以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来说,科学发展观是精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所提出最新的科学论断。

 

 

 

 

党建理论学习       时间: 2009.8.10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当前,全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就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9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又指出,“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就标志着,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式启动。按照中央部署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自上而下,分批展开,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成立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由习近平同志担任组长,李源潮同志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有关领导担任副组长。我们作为最基层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对于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中央的这个重大部署,一是要坚决的护拥,按照中央部署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二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作好思想上、学习上的准备,以便能在学习实践活动能取得好成绩。为能更好地投入这一学习实践活动,今天的学习主要是围绕学习实践活动,讲两个问题。一是讲一讲关于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二是学一学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讲一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胡总书记919日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这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1、世情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因素不断增加,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

2、国情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朝着这个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都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样子,出现了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虽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但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凸显的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3、党情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加强。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长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还不够深入;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的时候都更为繁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中去。这样,我们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对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是及为必要的,也是及为重要的。

 

 

编辑:高原沙枣树
上一篇:解读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同心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实验小学 邮编:751300 电话:0953-803073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